栏目: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盛燕 赵旭东

家里过会:一个仪式的过程

由于龙祖殿建成于2003年,笔者将在2003年以前(不包括2003)界定为在家里过会,2003以及以后为在庙里过会。笔者将根据2007年在范庄的调查,以及与罗小锁、罗振英、王二旦等会头以及龙牌会组织人员访谈所得的资料结合起来论述家里过会的仪式。

在家里过会时,范庄龙牌会的习俗是将龙牌从前一年轮值的会头家中接到新的轮值会头家里,整个仪式从二月初一持续到二月初六。龙牌会组织一般在过年前的腊月初六开会讨论来年的龙牌会,这次会议主要是将龙牌庙会的组织提上议程。过完年,正月初六才正式聚会商讨龙牌会的各种事项和分配各自的任务。自此,龙牌会的准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由于范庄人不过十五的元宵节,年后的盛大节日就非龙牌会莫属,因此二月二龙牌庙会是范庄人特别重视的节日。

龙牌会的会头们将讨论到龙牌庙会过程中需要操办的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龙牌会的成员有19名会头,按照惯例是抓阄决定轮值伺候龙牌,但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商量互换或调整秩序。凡是轮到伺候龙牌的年份,会头把龙牌接回家后必须小心伺候龙牌(包括上香、上贡和处理日常事物等),每逢初一、十五会头要接待前来进香的信徒,并管理信徒所给的香火钱和供物,到下次轮值会头交接时交帐。

会头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有许多,总的来说最主要的是各项事物的人事安排。庙会事务一般分为伙房、戏班、保卫、烧水、文宣、烟火、库房、会计等等,每项事务都会安排到专人负责。伙房主要负责庙会期间提供的免费粉条菜和馒头的供应;戏班这一部分主要是负责与戏班联系和接待工作等;保卫工作主要是指维持庙会期间的秩序;烧水是为了给来庙会的人提供水喝和洗涤伙房所用的碗筷;文宣主要是负责书写和张贴龙牌会期间的海报和宣传的彩色宣传标语等等;烟火是负责龙牌会期间放炮和放烟花的采买和燃放;库房是负责供品(包括香、饼干、纸钱等)和龙牌会搭樵棚的工具的贮存;会计负责记录各项支出和香客所捐的钱物。

会头们一般都是男性,但是龙牌会期间也有许多工作需要由妇女来做,比如制作精巧的贡品(巧果)和祭拜和仪式所需的道具(如纸龙、纸元宝等)。这些工作一般都是十分虔诚的中老年妇女义务性地为龙牌会帮忙,当地称作“帮会”的人或者“行好的”,她们认为是为龙牌服务的。

准备工作是由会头和帮会的人一同进行的,在正月初六会头们开完会后便开始陆续招募帮会人员一同开始前期准备。正月三十左右,主要是由男人把醮棚搭设好,醮棚是用铁丝把竹子固定再盖上帆布搭的,方便搭建也十分简易。醮棚坐北朝南,分正殿、北一殿、北二殿和北三殿。醮棚搭好后由专门的人指挥,按照一定的秩序将平时贮藏在木箱中的诸神画像挂在醮棚中,这也叫做“请神”,意思是龙牌会并不止有龙神,而且宴请各方神仙来贺。打醮也是道教中的传统仪式,整个龙牌庙会与道教的仪式有诸多相似之处,据学者调查早年的范庄庙会并不称“龙牌会”,而称作“打醮”或“龙牌大醮”(周虹,1996),并且当时的龙牌体积远小于现在的大龙牌。

一切准备就绪,二月初一范庄人就迎来了龙牌会的第一天“迎神”的日子。早上九时左右众多帮会的男人将龙神从前任会头家请出,抬到到“龙轿”上,龙轿是由金黄色的绸缎做的,上面贴有妇女们剪的龙图案的剪纸。初一当天会有当地和周围地区的鼓队和文艺队来庙会表演,据当地人回忆有高跷、舞狮、秧歌等许多节目表演。这些文艺队跟在龙轿的后面有序地排成一整列,整个迎龙的队伍足有几里长,围着范庄镇的主要街道绕行一周,二月初一这天又是赶集的日子,铺子、人特别的多,队伍所到之处更是热闹非凡,街边,甚至屋顶上都站满了人。当地人说那时候人至少有四、五万人之多,当然只是估计的数字。“迎龙”仪式当属龙牌会中最热闹的一环,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也最为热闹。十一点左右,龙牌会被请到所搭的醮棚的正殿中,人们都拥进来祭拜上香,当地和外地请来的唱经的人也是一队接一队,醮棚的每个殿都有很多的人上香,也会有专门看香的人守在主要的神位前来接洽香客。等到中午时分,人们都到大伙房吃饭,由于龙牌会期间戒五荤[9],只提供简单的粉条菜和馒头,并且在大伙房吃饭一般是不要钱的,但有时也会收2分钱/人。离醮棚不远处搭设了戏台,下午就有人唱戏了,据当地人介绍在以前没有电视那时唱戏可热闹了,是村里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他们声称有时唱“好戏”有时候唱“赖戏”。村民们说“好戏”比“赖戏”好听,据了解这两个戏应该是两个剧种,但笔者认为可能是当地人根据喜好加了自己的俗称。按照惯例,每天会有两台戏,从初一下午开始,到初五这天结束。而在醮棚这边,下午继续有人上香和文艺队的一些表演,但不如上午热闹了。

初二是“二月二龙牌会”的正日子,一大早有许多来自各地的信徒来醮棚进香,各乡镇的文艺队和鼓队也会赶来,鼓声雷鸣般地响,全镇都能听见,各文艺队也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每个文艺队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热闹非凡。当地的学校在龙牌会期间也会放假,孩子们更是找到了热闹的玩处。醮棚的门永远都不够宽,出出进进的有进香的人也有只是来看热闹的人,孩子们也跟着长辈学拜神,但是来上香人主要是妇女,当地人认为家里的女人可以代替全家人求福避灾,所以男性也可不必去拜神。正日子这天,会有许多外地的信徒来上香、还愿、看香等,据人们说龙牌十分灵验,每年来还愿的人十分多,还愿的人一般会捐上香火钱,香火钱有少有多,十块到几千块不等,这也是庙会的主要收入。这些收入一般都足够龙牌会一年的开支,通常还会有些节余。初二下午和上午的节目差不多,也是秧歌、鼓队、碌碡会等的表演以及两场戏。河北一带有许多赶庙会的小贩,他们打听哪有庙会就去哪摆摊,他们有的初一就赶到范庄了,有的则是初二早上过来准备摊点,有卖小吃的,也有卖香烛纸钱的,也有许多给小孩子们玩的小游戏,比如说套玩具之类的。很多家长会带自己的小孩到镇上庙会玩耍,龙牌会真正具有一个节日的功能。总之,庙会是品种丰富,场面热闹。在初二的晚上,龙牌会还会组织人放焰火,快八点时开始放,刚开始是一个一个放,等到了八点时便一齐燃放,天空骤然布满绚丽的烟火。这时人也到齐了,樵棚旁又围满了人,中间空出一块空地放焰火,围成一个大圈的人们都抬头望着黑色的天空,期待有美丽的烟花绽放在空中。这也是小孩最喜欢的节目之一,还小的孩子会骑在父亲的肩上看烟火。整个过程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到此时龙牌庙会达到一个高潮,范庄的人们这片炫目的烟火下一起度过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

初三这天,基本和初二这天差不多,有两台戏、有鼓班、秧歌队等助兴。这天进香的香客仍不减少,有许多人是因为正日子初二这天人多太挤,有的老人身体也不那么健朗了,就初三或者初四再来。庙里有专人“看香”,看香是一门大学问,看香人根据信徒上香时一把香的燃烧情况:比如说火的大小以及香灰的倒向等,可以推测出信徒可能遇到的祸福。虽然看香有一种“香图”可以依照,但是信徒们认为不同的人道行不同,有的能看得准,有的看不准。信徒们会根据经验和看香人的口碑来找自己信得过的人看香,如果灵验的话来年就会来还愿,而且以后每年都会来龙牌会祭拜。初三人相对初一初二较少了,这天也会有妇女带着小孩来“扫堂”,扫堂一般是寄在龙牌的男孩子长到十二岁(虚岁)时来向龙牌致谢,类似于一种成年礼,但这里是指孩子以后能健康成长,龙牌保佑孩子不会夭折。龙牌会期间每天都来上香的人并不多,一般来一次就足够了,外乡镇的村民有时还会结伴来庙会上贡祭拜。这时,庙里唱经的妇女就在龙牌前开始唱经,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唱经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欢迎仪式。初三晚上也会有一场烟火表演,和初二一样。

初四上午仍然是与初三类似的情形,到下午1时左右,接龙牌回会头家的仪式开始,先是向众人施舍米饭(当地的米饭是用小米做的),当地人认为供过神的米饭给孩子吃特别好,有一种 “剩孩”[10]的说法,所以一般在场的人们都会用小塑料袋子装一些带给家里孩子。舍饭之后由范庄本村鼓乐队和秧歌队在棚前表演,焚化裱纸告神,移龙牌回龙轿,经一小时行进之后龙轿到达上年轮值会头家街口,放双响炮仗。在一片欢乐的唢呐、鼓钹声伴奏下,龙牌重新安放在正房靠北墙的位置上,再由妇女唱诵经文。龙牌请回会头家之后,醮棚里的神案前的供品香火由女人们撤下来,撤之前也烧裱纸,口中念“达摩,阿弥陀佛”[11],之后便由指定挂神像的人主持把神的画像撤下来,按顺序放进木箱中。再由女人们把收集香火钱的箱子和神像前的桌子搬出醮棚放入库房,男人们把棚里的电灯拆下,然后把铁丝拆了,把竹子和油布都撤下来,用不到一小时的工夫,醮棚就拆除了,这一仪式也称“落棚”。这之后还有一个“出水”的仪式,是指一部分帮会人到一个地方,将一些米饭,纸钱烧给过路的小鬼们,人们相信请神的同时也会吸引很多阴间的鬼魂,所以他们也要给鬼神一些贡品以安抚他们。在“出水”仪式举行时,留在龙牌的人们需要一直跪着,直到去“出水”的人们回来,鸣炮以示结束才能站起来。

初五基本无事,帮会和会头们也可以稍微缓一缓,稍事歇息。初六,上午有许多妇女来“套娃娃”。这是一个求子的仪式,一般是求男孩,但也有求女孩的。套娃娃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笔者所访问过的每个人都说无比灵验。庙里的女人用几根细的黑色纺线把铜钱穿起来,然后用三根长香撑着线头,然后在龙牌正中的“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的一行字从上到下来回摩擦,如果铜钱能被挂住或者贴在龙牌上面,便说明你套上了。之后他们会把这个铜钱拿给求子的妇人,并嘱咐她往回走时不能回头也不能跟人说话,要不就不灵验了。回到家之后,需把这枚铜钱挂在夫妇房间里,下一年准能生孩子。之后到下午时龙牌要被移往下一个轮值会头的家里,当地俗称“挪神”,仍然用龙轿,主要是在会头间进行。这之后有一个“圆坛”的仪式,妇女们将庙会期间信徒供奉的香纸分批烧掉,同时将她们自己叠的金银元宝一齐烧给神灵,并会唱送神的经文,这就标志着整个龙牌会正式落幕。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民俗学和历史学

下一篇:中国民间白事礼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