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仙都民间故事   作者:佚名


注 释:

1 括苍县: 隋末唐初时,现缙云县所辖县境范围分属永嘉郡括苍县和东阳郡永康县,雁门金竹一带当时属于括苍县所辖。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 696 ),分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此后,雁门金竹一带都属缙云县所辖。
  2 顗 音乙( y ǐ) , 意为安静,多用于古人名。智 顗 ( 538~597 )陈、隋时僧人。天台宗四祖,实为创始人,世称“天台大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父为梁朝大官。他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初从慧旷学律。二十三岁到光明大苏山拜慧思为师,学禅法,修行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 567 ),遵师瞩去金陵讲经传法,陈太建七年( 575 )入天台山建草庵。隋开皇十一年( 591 )应晋王杨广之请到杨洲为其授菩萨戒,杨广奉智 顗 为“智者”,故人称“智者大师”。生前造大寺三十五处,度僧四千余,传业弟子三十二,其中著名的有灌顶、智越、智躁等。在智者大师圆寂后,杨广派人按他的遗图建“天台山寺”,并于登帝位后赐 “国清寺”之额。著作很多,主要有天台宗“三大部”、“五小部”等等。
3 陈受梁禅: 梁太平二年( 557 )十月,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当时总揽朝政,封陈公的陈霸先。陈霸先称陈武帝,建立陈王朝,建都建康,年号永定。

4 尚书左仆射: 仆射,官名。起于秦代,凡侍中 、尚书、博士、谒者、郎等官都有仆射,根据所领职事作称号,意即其中的首长。魏晋以后,尚书令、仆射同居宰相之任。陈国尚书左仆射即各部尚书的总管首长,即皇帝首辅宰相的职位。

5 慧思: 南北朝僧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东)人。十五岁出家,专颂《法华经》,后归依慧文。因东魏和北齐混乱,从北方转移江南,先到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苏山,后又转湖南衡山。既注重禅法践行,也注重义理推究。著作多半是口授的讲义,由门徒将所记笔记整理而成 ,如《出四十二字门》、《无争行门》各 2 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路》各 1 卷,自著的有《誓愿文》 1 卷。弟子甚多,唯智 顗 最为著名。
6 天台宗: 因创始人智 顗 住浙江天台山弘教,并建祖庭于此而得名。因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称“法华宗”。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天台宗“三大部”是根本的典籍。天台宗是中国文化吸收印度佛学后,中国佛教界独立思考并有义理创新发展的新的佛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第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佛教理论对隋唐以后形成的各个佛教宗派都产生影响,元明后,天台宗亦兼倡净土。
7 国清寺 :在天台县城北五公里,天台山南麓。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朝、韩天台宗的祖庭。隋开皇中,天台宗创始人智 顗 始创,方剪木为基,智者大师去世。开皇十八年( 598 )晋王杨广按其遗愿由朝庭拨款,灌顶大师主持建成,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 605 ),杨广称帝即赐额“国清寺”,屡有废兴。最后一次重建是清雍正十一年( 1733 )。 1973 年,国家拨款全面整修,现存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余间,建筑面积约 19800 平方米。
8 灌顶大师: 灌顶( 561~632 ),隋、唐时僧人,天台宗五祖。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迁临海章安(属浙江),故又称“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七岁依摄静寺慧拯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 583 )到天台山修禅,拜智   为师,直到智 顗 去世,未离左右。智 顗 所讲的天台宗经论著作,大都由他集录成书。灌顶本身主要著作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观心论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智者别传》等等。传法弟子智威。
9 天台宗“三大部”、“五小部”: 指被称为天台宗四祖而事实上是实际创始人智 顗 众多的经论著述中,最主要的《法华经玄义》( 20 卷)、《法华经文句》( 20 卷)、《摩河止观》( 10 卷)等三部为天台宗“三大部”;又《观音玄义》( 2 卷)、《观音义疏》( 2 卷)、《金光明经玄义》( 2 卷)、《金光明经文句》( 6 卷)、《观无量寿佛经疏》( 1 卷)为天台宗“五小部”。
10 法华三昧: 一是指一种修行方法。即天台宗修习止观时,依据所取的身体姿态不同而分为四种“三昧”,其中第三种“半行半生三昧”又分“方等三昧”、“法华三昧”。“法华三昧”基于《法华经》,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请佛、礼佛、六根忏悔、绕旋、诵经、坐禅、论相等。二是指修养达到的一定境界。三昧是一个佛教名词,即梵文 sam ā dhi 的音译,亦音译为“三摩地”、“三摩堤”。意译是“定”、“正受”、“等持”等。即心、精神上息杂虑、无对象地专注于一境,进入佛教意义的深沉的瞑想境地,即通常所谓的禅定。据此,“法华三昧”即基于《法华经》而来的“三昧”。这里二者意思兼而有之,以后者为主。
11 陈、隋时代王权所给予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全力扶持: 主要的有:( 1 )智 顗 于陈宣帝太建七年( 575 )秋入天台实修,九年( 577 )陈后主即下诏,割始丰县(今天台)岁入之半作为智 顗 僧众的衣食之源;( 2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598 )至仁寿元年( 601 )建造“天台山寺”(即“国清寺”)时,晋王杨广全额拨款并指派司马王弘,入天台督造,历时 4 年,耗资甚巨;( 3 )在杨广夺得太子之位,登上皇帝会之机,天台山寺分别以谢造寺之恩、上表致贺等时机,遣僧使进京朝贺,隋炀帝屡赐财物,初步统计有经一藏,白石香炉一座、袈裟一领、黄绫裙一领、丝布祗支两领、编衫二领 49 尺、幡 157 张、小幡 200 张,毯 200 领、毡 300 领、飞龙绫法衣 480 领、米 3000 石、物 7300 段等等,并多次在天台寺内为智 顗 设千僧斋。

12 锡杖: 梵文音译名词,亦译“声杖”、“呜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行路和化缘时振环作声,并用以扣门和防犬 之用,后成为佛教的一种法器 。
13 轩辕炼丹山: 又名或曾用名有( 1 )炼丹山(乾隆、道光《缙云县志》等);( 2 )法华山(《佛祖统纪》、《台宗九祖传》、康熙 23 年《缙云县志》等);( 3 )石釜山(康熙 11 年《缙云县志》);( 4 )仙石山(宋宣和三年 [1121] 缙云进士詹宗盖所写,现存《陶氏宗谱》的“舍惠明寺记”);( 5 )惠明寺山(塘川一带农民俗称)。《缙云县地名志》( 1999 )载:“法华山,在(缙云)县城东北 27 公里,壶镇镇塘川村东(石龙头)。”唐熙 23 年、光绪 2 年《缙云县志》载:“法华山,在县东六十里,天台法华尊者卓锡(卓:立;锡:锡杖。称僧人在某地居住弘法为‘卓锡’)之地。”
14 仙居县上阪: 仙居古地名。阪:音板,通坂。意即山坡、斜坡。《仙居县志》( 1987 )第四章“形胜”关于“苍岭小山系”记:苍岭小山系,“位于横溪郑桥、湫山乡境内,为仙霞岭系脉……。坎下村(民国 34 年仙居地图称‘下坎’;光绪 20 年,即 1894 年‘新定仙居全境五里方图’名为‘金堂山’)之下,地形逐渐平缓,至镇头之南,突有被断层切割形成的‘屏风岩’横截天际。它顶部平坦、四壁陡立。从谷底仰望,峭石似屏,气势雄伟,山项平坦空旷,风光秀丽,北有绿水环绕,南有奇峰对峙。顶上山泉成池,建有古刹。”可能这个地方就是唐代时的“上阪”。因为一是法华山经苍岭至此大约也是80 里左右;二是坂即斜坡,苍岭至坎下后,此山地“逐渐平缓”,屏风岩“山顶平坦空旷”,都正合“阪”意,即屏风岩顶为“上阪”,坎下至镇口片平缓坡地为“下 阪”;其三是屏风岩顶建有古寺,可能就是宋皇佑初元仙居县令伍   于智威传道处重建的庙宇。

15 慧威: 慧威( 634~713 ),唐代僧人,天台宗七祖。俗姓刘,婺州东阳(属浙江)人,号“天宫尊者”,年幼出家,受具足式。听说智威大弘天台教义,前往受业,刻志禅法,昼夜勤修三观法门,为智威入室弟子,有“小威师”之称。后归止东阳,深居山谷,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传法弟子为玄朗。

16 吴越国: 五代十国之一。公元 893 年钱镠为唐镇海节度使,后据今浙江全境及江苏的一部分, 907 年钱镠受封为吴越王,建都杭州, 978 年降于北宋。共历五主,七十二年。
17 钱镠: 字具美(一作巨美, 852~932),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公元907-932在位为吴越王。在位期间,建钱塘江海塘,造太湖流域堰阐,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宗高僧传》(北宋·赞宁)

《佛祖统纪》(南宋·志磐)

《陈书·列传》(唐·姚思廉)

《天台国清寺盛衰考》(任林豪)

《天台宗历史传承》

《台宗九祖传》

《天台宗源流》

康熙十一年以来的《缙云县志》

《缙云县地名志》( 1999)

《缙云县宗教志(稿)》

《金竹朱氏宗谱》

《宗教词典》

《佛教大词典》

 

作者:

缙云县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

主任   麻松亘

 

2005 年 3 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胡诞地

下一篇:“莲宗五祖”释少康




  相关推荐